米乐M6中国茶道讲究茶艺、茶礼,精神追求以“和”为核心,通过在个人饮茶的享受过程中,完成品格的修养。
茶道最早出现在何时,至今仍众说纷纭,但把茶道视为追求品格修养的精神追求,从古至今都实现了高度统一。
唐人陆羽在《茶经》中,从茶论之功效,煎茶、炙茶执法、茶具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,使茶道发展成为一整套完整的理论系统。
唐人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恭敬有礼,仁爱志雅,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知礼之人。饮茶的文化和精神,饮茶烹煮的条件和方法,茶道嬗变的趣味和药理意义,在唐宋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。
意识是对物质存在的一种反映。茶道作为一种在生活习俗方面形成的认知,离不开物质的存在,即唐宋时期社会生产条件,决定了茶道的生成。
饮茶这一行为起于何时,并没有定论。饮茶的普遍化程度高,自然与茶的获取有关,茶有人工种植,野生两类。古时野生茶主要生长在温暖、湿润的山区,因产量低弥足珍贵。
中国经济重心从唐始逐渐发生转移,以安史之乱为标志,南方生产经济发展正式超越了北方。南方茶树种植也在唐朝完成了大规模扩张。
到宋代时,在原来蜀地、浙东、浙西茶业基础上,江南地区茶叶种植业脱颖而出。市民经济在宋朝发展到鼎盛,刺激了茶叶进一步普及。
饮茶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。商品经济的发达,使日常食物从原料、茶水、酒水器具的生产更高效,普及,饮食业完全摆脱了坊、市分区营业的限制,饮食、茶饮店铺遍布城内各处。
唐宋文人重视修身,以文载物记志,追求天人合一。他们尊儒术,杂佛道,兼采各家不陈迂,具有开放、创新的气象。
文人将这种品格及追求,体现到了饮茶活动中。表现之一就是对茶礼的要求,包含茶具、程序,以及手的执法等等。
《茶经》中所云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精行简德之人”,南宋《演山集》所述“茶之为物,祛积也灵……其特适人之情也,礼之所在焉”,都将饮茶提高到了“礼”的高度。
《宋代茶书考略》中就罗列了唐代出现的茶书有7种,宋代多达20种,最著名的当属陆羽的《茶经》。
饮茶求真,和道家提倡的“求真尚朴”高度契合;饮茶求修身,和佛家修身养性的自我追求也有高度重合。
禅务中重要一项内容就是饮茶,也引起人们效仿成风俗,一些寺院还有专门的“茶堂”、“茶头”、“施茶僧”。
唐宋时期医学发达刺激了茶道的嬗变。茶之药用早在春秋、东汉、晋等时期都有零散文献记录。到了唐宋时期,茶给人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被进一步认识。唐人认为茶可以养病,养心,养身。
《茶经》中就提到茶的用处,体现在缓解热渴,舒缓闷气,减轻头疼和眼涩,减缓身体繁重之感,另还有降低百节不舒的不适感等等。
《唐本草》记载有“茶味苦,饮之使人益思、少卧、轻身、明目”。除此外,茶的药用在唐诗宋词中也有诸多提及,李白诗《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诗》有云:“茗生此中石……采服润肌骨”。
唐宋文人重养生也促进了茶道的嬗变。比如中唐诗人白居易虽然一生多病,但极重视养生,尤其喜欢饮茶,年享高寿。文人士族将饮茶与养生密切结合,带动了饮茶的社会风气。
《茶经》中就提到唐代在煎茶法的基础上,比较普遍出现煎茶加物,民间煎茶加“葱、姜、枣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荷之”等,“习俗不已”。到宋代,人们养生更具开拓性,出现了茶与药引子或各类花果结合。
受游牧民族饮食影响,百姓还有在茶中加盐或奶酪。宋代文人饮茶虽以清饮为主,但他们也能附和民间习惯,煎茶加物,丰富茶道内涵。
在北宋时,还出现了较为普遍的汤茶一体的待客模式。汤是保健汤药。饮茶意为留客,饮汤意在送客,可见宋人先茶后汤,已明晓药理。
以上不管是清茶淡饮,还是煎茶加物,或茶汤一体,体现的不仅是饮茶内容的不同,更是不同社会、经济地位,不同社会心理对饮茶的不同诠释,体现了茶道的嬗变。
唐宋文人的风骨品格,佛道发展的繁荣,也刺激了茶道的盛行。而药理在唐宋的进一步发展,文人士族,民间茶饮内容的变化,也刺激了茶道嬗变。
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交织影响下,唐宋流行茶道绝非偶然,饮茶不仅是生活习俗,更演变成一种程序、规则、理法。
唐宋茶道的流行,还一个佐证是对周边国家,尤其是东北亚国家的影响。日本茶道就是在师法唐宋的基础上,融入了佛教禅理,不断演变,自成一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