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新闻

文博丨【与历史对话】大漠古道世纪风——万里茶道历史文化展览

  米乐M6中国是茶的故乡,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。随着18世纪中欧茶叶贸易的兴起,逐渐形成了一条南北通衢、横跨中西的茶叶贸易之路,这就是万里茶道。其兴盛于17世纪至20世纪,起源于武夷山、终点是俄罗斯的圣彼得堡,途经今天的中、蒙、俄三国,习总形象地将之喻为“世纪动脉”。其与享誉世界的古代丝绸之路,以及后来的“茶马古道”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等,共同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。悠远二百年,绵延千万里。多少遗迹,见证了万里茶道的漫长与艰辛;多少故事,讲述着文化交融的绮丽与芬芳。

  作为“感悟中华文化•畅游祖国北疆”系列活动之一的《大漠古道世纪风——万里茶道历史文化展览》于2022年7月22日起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正式推出。

  本期【与历史对话】节目对话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副馆长、文博研究馆员张涛,讲述万里茶道的文物故事。

  万里茶道横跨亚欧,纵越二百余年,是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末期及近代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。该茶道起于福建武夷下梅村、湖南安化、湖北羊楼洞等,一直延伸至欧洲,沟通中蒙俄三国,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。本次展览陈列诸多珍贵文物及相关资料,包括晋商的账本、运货单及行业规定,行商路上留下的车辙照片,二人台及漫瀚调的戏曲服装和道具等等,为我们还原了百年前万里茶道的生动场景。

  2019年3月22日,国家文物局发函,正式同意将“万里茶道”列入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》。

 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,而万里茶道的兴盛也见证了茶文化的发展。万里茶道起于中国福建,延伸至乃至欧洲,沿途兴起了多个港口和枢纽城市。

  陆羽《茶经》记载: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”。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饮茶习俗起源于巴蜀地区,而关于茶叶交易和饮茶习俗的记载则最早见于西汉时期。到唐代,茶已成为普及世间的饮品。宋辽金时期,中原和江南一带饮茶、斗茶之风盛行,嗜茶风习亦波及到北方地区,并催生了影响深远的奶茶。到了18世纪,就连西方的俄罗斯等国家也形成了饮茶的习俗。

  万里茶道的主要源头是江西星村、福建下梅、赤石等地;湖南安化、江西、湖北羊楼洞芙蓉山等地也是茶叶贸易的主要区域。

  清代前期,福建武夷山出产的红茶是茶叶出口品种当中最重要的一类。例如,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在这里采购红茶销往欧洲。此后,英国商人也通过广州十三行在此进行茶叶采购。乾隆年间,最早来到武夷山贩茶的晋商常家,开始从下梅村采购茶叶销往中国西北地区及俄罗斯,下梅村从此成为万里茶道的起点。

  安化黑茶因产自湖南省安化县而得名。茶叶经蒸、揉、烘干后,为便于运输,被捆成小圆柱形包装,因每支重约老秤100两,故称“百两茶”。同治年间,晋商“三和公”茶号在“百两茶”的基础上选用较好的原料,并增加重量,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,重约1000两,也称“千两茶”。

  羊楼洞的“川”字牌茶,始自1791年山西祁县渠家开设的长盛川砖茶厂。“川”字得名于茶厂创始人渠同海,其字百川,为“川”字辈。咸丰末年,“帽盒茶”改制成“川字号茶砖”由此,开启了砖茶生产的历史,羊楼洞也以“中国青砖茶的故乡”而载入史册。

  晋商从武夷山采购茶叶,经有着“万里茶道第一镇”的江西河口抵达湖南。其中以益阳码头最为有名,而武汉则是当时最大的茶叶集散地。此外,河南赊店、山西榆次、漠南的绥远等地也是茶道上的重镇。其中,尤以“陆路商埠”、“旱码头”而驰名中外的河北张家口最为著名。

  明清时期,福建崇安周边各地的茶叶通过崇阳溪汇集到崇安县城(1989年改为武夷山市)。此外,梅溪的下梅村、崇阳溪的赤石村、九曲溪的星村皆因交通便利而先后兴盛起来。有“崇安担”之称的挑夫沿闽赣古驿道北行,或过分水关,或过桐木关,将茶叶运到江西铅山县河口镇。

  铅山县河口镇地处江西省上饶市信江与铅山河交汇处,古称沙湾市,明初改称河口。该镇通过信江将闽江、瓯江、钱江三大水系与鄱阳湖、长江贯通,成为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安徽四省的交通枢纽。清代康熙、乾隆年间,茶叶成为河口镇的大宗贸易商品。

  汉口处于中国茶叶产区的中心地带,拥有两江交汇、九省通衢的优越地理位置,是来自两湖和武夷山的茶叶的关键转运站。“十里帆樯依市立,万家灯火彻宵明”便是当时汉口茶港的生动写照。1861年汉口开埠,外商得以进入内地收购、加工茶叶,汉口的茶叶出口贸易达到鼎盛。汉口茶港也因此被欧洲人称为“茶叶港”。

  1899年3月4日刊载于英国《伦敦新闻画报》的武汉老照片,描绘了汉口江边的景色,脚夫将货物装到船上。

  河南省社旗县的赊店古镇,是万里茶道的水运终点。赊店不仅是河南中西部及山陕地区与南方各省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,也是晋商茶叶贸易的重要转运通道。同治、光绪年间,汇聚该镇的行商坐贾有千余家,年经营额可达白银四五百万两。

  山西榆次的常家是万里茶道上最著名的茶商之一。从明始,常家即定居于榆次车辋村。清康熙年间常家成为当地富户,并先后在大同、张家口、多伦诺尔等地设立商号,经营布匹、杂货,兼营茶叶。乾隆年间,常氏第八代常万达(北常)率家人赴恰克图经营对俄贸易,专营茶叶。北常总号大德玉设于张家口,并在恰克图设立四大分号:大升玉、大泉玉、大美玉、独慎玉。

  张家口堡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清水河西岸,西靠赐儿山沟,地处中原通往草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上。张家口堡是张家口市区最早的城堡,初建于明宣德四年(1429年),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。现存城墙400余米,大小街巷21条,院落478处,建筑以平方四合院为主。堡内街区布局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,保存完好的明、清及初期的建筑有北城台玉皇阁、文昌阁、关帝庙、西关清真寺及数十座钱庄、商号、洋行等。

  从清初开始,参与到茶叶产、运、销的人数大概有30万至50万人。与此同时,在茶路沿线还相继出现了镖局、马队、驼帮、客栈、饭庄等为茶叶贸易服务的产业和机构。内蒙古境内大的茶道路线加起来就超出万里,小的更是不计其数,这些路线初步形成了目前内蒙古地区的交通路线图。许多城市都是由于茶道而兴起,成为当时重要的茶贸集散地和驼马转运地。

  内蒙古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途径地,也是茶叶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和集散地,这条道路不但是商旅往来的交通干线,也是中原与草原之间经济贸易、文化交流与民间往来的重要渠道。以归化城为中心、包括包头、集宁、张家口、多伦、丰镇等当时重要的茶贸集散地和驼马转运地,都是因茶道而兴起的新型商业城镇。

  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大境门外西沟出发至乌兰巴托(库伦),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古商道。万里茶道在内蒙古境内的路线较长,沿途大多是人烟稀少的牧区和戈壁沙漠,全长约2200公里。在近两百年时间里,从张家口到库伦的商道逐渐形成,沿张库大道及其辐射的范围迅速崛起了张北、贝子庙、多伦、归化、二连、乌里雅苏台、科布多等十几处商业城镇。

  伊林驿站遗址位于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区东北9公里处,距中蒙边境4公里。位于张库大道的中间位置,为走茶道的商旅提供食宿休憩和补给换乘等服务的重要中转站。驿站初设于清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,伊林在蒙语中有“、初始”的意思。

  贝子庙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,南距张家口400公里,西到归化(今呼和浩特)614公里,是茶叶贸易的重要集散点。其于乾隆八年(1743年)兴建,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赐名“崇善寺”,蒙古语名“班智达葛根庙”。因建在贝子旗,且主持建庙的是当地贝子巴拉吉道尔吉,故有此名。贝子庙建成后,不仅吸引了各地信徒,而且也成为各地客商经商的区域,并逐渐变为锡林郭勒盟北部最大的商贸活动集散点。

  旅蒙商是指在大漠南北地区从事商业活动的特殊商人群体。他们把茶叶、瓷器和丝绸等产品从中原及南方等地源源不断地贩运到北方,然后再由驼队转运至西伯利亚以及欧洲腹地。著名的大盛魁商号就是彼时旅蒙商的代表。其经营范围“上至绸缎,下至葱蒜”,可谓无所不包。其分支机构还包括钱庄、票号,并涉及茶叶、粮油加工以及酿酒、制药等行业,营销范围遍及全国各地。

  大盛魁商号是最著名的旅蒙商商号,初由山西的三个普通小贩开办,活动区域主要涵盖漠北喀尔喀四大部、乌里雅苏台、恰克图、漠南蒙古各盟旗、乌鲁木齐、伊犁、莫斯科等,拥有雄厚的资本。大盛魁总号最初设置于乌里雅苏台,随后迁至归化。鼎盛时期,大盛魁商号垄断了草原地区的全部市场,经该商号的积极经营,使内地物资与西北边陲物资得到了充分的交流。据时人估计,到1929年大盛魁停业时,其总资产约在3000—5000万两白银之间,常年营业额约在1000万两上下。

  恰克图的蒙语意思是“有茶叶的地方”,汉名“买卖城”,南通库伦(今蒙古国乌兰巴托),北达上乌丁斯克(今俄罗斯乌兰乌德),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。清雍正五年(1727年),中俄《恰克图条约》规定,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,河北的旧市街划归,河南建立新的市镇——阿勒坦布拉格,作为中俄贸易地,汉名“买卖城”。买卖城由中国商人出资兴建,而俄方市场则由官方规划与建设。

  万里茶道的开通,极大地促进了南北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与交流,也带动了沿线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繁荣。大批城镇在它的影响下萌生、发育、成长,出现了诸如归化、包头、集宁、多伦诺尔等一批著名的塞外商埠。

  归化城是清代草原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,位于今内蒙古的中部,是漠北、漠西、新疆地区与中原贸易的重要转运枢纽,清初即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互市之所。归化城内的商业构成以金融、批发、贩运以及皮毛加工、餐饮旅店等业为主。经由归化城输出、输入的商品以茶叶、布匹和杂货以及牲畜、皮毛、粮食等为大宗,主要由晋商经营。光绪初年,归化城每年的茶叶输出量为10万余箱,其中尤以砖茶居多。

  作为归化城的右翼,包头是在万里茶道直接培育下迅速崛起的商城。从乾隆年间萨拉齐厅管辖之下的一个村庄,到光绪末年拥有工商户1100多家,每年进出口总额白银一千万两左右的西北商业重镇,包头的崛起见证了彼时北方商业的繁荣。到晚清至时期,这里已成为店铺林立,居民集中的著名商埠。

  隆盛庄的出现和成长更是与万里茶道密切相关。到光绪年间,这里已发展成为商号门市鳞次栉比、仅挂有牌匾的商号就达3000余家的商贸重镇,人口也达到2万多。周边的牧民称这里为“隆兴浩特”,意为繁华的城市。

  万里茶道既是一条商业贸易之路,也是一条不同国家、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之路。这条路上,有茶文化的缕缕清香,有中原农耕文明的悠悠声韵,也有草原游牧文明的风情。它们在这条路上交融汇合,熠熠闪耀。

  途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区域的万里茶道,不仅为近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,也深深影响到了今天内蒙古、尤其是内蒙古中西部的社会与文化习俗。例如,传统庙会上的民间社火、秧歌演艺;节庆吉日中的晋剧、二人台、漫瀚调等戏曲表演等,都体现出晋、蒙两地各民族人民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发展。

  草原地区的晋商常年奔波于异乡,由此催生了口外艺术交流的形式——会馆与戏曲艺术的发展。“商路即戏路”的民间俗语、兴建会馆且多附有戏台的构造等,都可看做是戏曲文化艺术传播的缘由,一方面举办戏剧演出可以达到消解思乡愁苦、彰显商业实力的目的;另一方面也吸纳、传播了文化,如作为财神崇拜而出现的关公等。

  流行于内蒙古及山西、陕西、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二人台,初名“打玩艺儿”,后来统称二人台。二人台主要是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,吸收汉族民间舞蹈,创造出了一丑一旦、载歌载舞形式的表演唱。它是蒙汉各族人民在共同劳动、共同生活基础上,在思想文化和审美情趣上的沟通融合,在文化艺术上交流借鉴的结果。

  清朝末年,随着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草原地区,逐渐形成了蒙汉杂居、农牧兼营的局面。同时也促使蒙汉各族人民之间在文化艺术、特别是民歌艺术的交流与融合,漫瀚调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,就是交流融合的结果并一直流传至今,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。

  万里茶道自开辟以来,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增加,旅蒙商人在与俄罗斯开展贸易的同时,也与其他民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往,其足迹可谓遍及整个蒙古高原及邻近地区。当时,茶叶不仅是对俄贸易的主要商品,而且在西伯利亚的一些地区,茶叶甚至还成为硬通货,这在中西交通史、贸易史等方面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  在中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度里,茶大致在宋时期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。但直到16世纪中叶,茶叶才为欧洲人所知。1689年,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由广州贩茶到利物浦,然后再转售欧洲各国及其北美殖民地。

  圣彼得堡是万里茶道的茶叶消费中心,也是中国茶叶向欧洲扩散的窗口。今日遍及俄罗斯全境的饮茶风气,就是以它为中心逐渐扩散而形成的。随茶叶而来的中国装饰文化,至今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四处可见。

  2015年起由福建省、江西省、湖南省、湖北省、河南省、山西省、河北省、内蒙古自治区八省区共同发起和推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。2019年3月万里茶道列入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》。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已经列入我国十四五文化工作的重点。

  清代以来的内蒙古很多城市多是因茶道的繁荣而兴起。一个多世纪以来,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,将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生活习俗带到这里,共同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融合。例如,汉族供奉的关帝、财神、观音等在草原生根开花,成为蒙汉两族的共同信仰。而汉族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蒙古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信仰。

  多伦山西会馆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多伦县旧城西南部。万里茶道的开通,不仅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,也使得多伦诺尔成为以晋商为主的旅蒙商汇聚的“塞外商埠”和“南迎中华福,北接蒙古财,日进斗金,日出斗银”商贸集散地。晋商在此修建的山西会馆,是当时内蒙古地区唯一的外省会馆。

  康熙二十九年(1691年),在多伦敕建庙“汇宗寺”。汇宗寺建成后,清廷首先命京城八大商号即行入驻多伦诺尔,并逐步在此形成了旅蒙商人团体汇聚的对外贸易为主的商业中心。

  茶叶,这一中国发明的饮品原料,到了18世纪,逐渐成为起自中国南方,途经塞北、联通欧亚商业贸易的对象,再一次带动了中国和欧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。我们知道,在中国史料记载中,茶与奶的结合至迟始自金元时期。而万里茶道的开通,无疑也促成了草原牧民“不可一日无茶”的生活习俗而影响深远。如今,在内蒙古地区,漫瀚调的高亢婉转、蒙古民歌的悠扬欢畅,仿佛让我们听到的是多元文化的回响,嗅到的是奶茶相融的芳香。《大漠古道世纪风——万里茶道历史文化展览》希望能够引发在回望万里茶道昔日辉煌的同时,去领略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形成的真实路径与熠熠风采。